金秋送爽,紅棗飄香。陜西省大荔縣,全國聞名的紅棗之鄉(xiāng),其中,冬棗更是被當地群眾親切的稱為&搖錢樹。2001年,大荔縣安仁鎮(zhèn)小荀村農民開始種植冬棗,2002年,小荀村首批上市的冬棗被客商以高價搶購一空,之后,一股冬棗種植熱潮席卷大荔縣,經過十年的發(fā)展,冬棗已遍布大荔縣各個鄉(xiāng)鎮(zhèn),帶動當地農民收入翻了兩番。冬棗,已成為大荔縣農民增收的一把利劍。
小小的冬棗是怎樣在群眾心里扎根的?8月25日到27日,記者來到大荔冬棗的發(fā)源地大荔縣安仁鎮(zhèn),體會冬棗給群眾帶來的幸福。
農民致富的高速公路
8月25日,記者來到位于安仁鎮(zhèn)東南1.5公里處的小荀村,全村6個村民小組1519人,95%耕地栽種冬棗,現如今已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(yè)。同時記者了解到,冬棗最先是小荀村開始種植,近年來輻射全縣。
據小荀村荀支書介紹,以前小荀村的經濟作物主要是棉花和富士蘋果,人均收入就2000多元。2001年,村里開始種植冬棗,冬棗價錢高,每畝收益能達到兩萬元,現在,全村東棗已發(fā)展到2650畝,去年就冬棗一項,村里人均收入就達到12000元,今年應該能突破15000元。
冬棗根本就不愁賣,客商都知道大荔冬棗品質好,這兩年,咱這時興‘包園子’,說好了一畝地多少錢,這棗就是你客商的了,既保證了客商的貨源,又保證了咱群眾的效益。”荀支書高興地告訴記者。
今年,小荀村四組村民馬承祖可是羨煞旁人,他家3.5畝溫室大棚冬棗被義烏客商以26萬元的高價訂購,當著記者的面,馬承祖算了一筆賬,冬棗賣了26萬,兼職冬棗代辦每年能收入個成十來萬,算下來,全年收入能達到40多萬元。“冬棗是一條致富的高速路,載著我在小康之路上飛奔。”馬承祖放下水杯,滿臉燦爛笑容的給記者說道。
客商青睞的天下神果”
8月27日早上,在安仁鎮(zhèn)政府,記者見到了鎮(zhèn)長鄭宏,鄭鎮(zhèn)長如數家珍般談起了安仁冬棗的發(fā)展史。2001年,小荀村支部一班人赴山東考察,回來時引進了冬棗300多畝,通過在梨棗樹上嫁接,第二年,300畝冬棗掛果,每斤賣到30到50元,巨額的收益紅了其他群眾的眼睛,冬棗種植風迅速在全縣各鎮(zhèn)刮了起來。
有挫折才有前進的方向。鄭鎮(zhèn)長說,近年,隨著冬棗種植規(guī)模不斷擴大,一個困擾著廣大棗農的問題也日漸凸顯。9月,是關中地區(qū)的雨季,同時也是冬棗的成熟季,冬棗怕雨,每年都有很大一部分的冬棗受雨水影響,表皮開裂,降低品質、商品率,是影響棗農收入的一個最大的難題。
為了防雨,冬棗成熟時,有群眾就在自家地里搭起防雨棚,保證冬棗品質,后來,群眾在防雨棚的基礎上又發(fā)展起來春暖棚、溫室棚。同時,鎮(zhèn)政府多次和縣農業(yè)銀行協調,上門為棗農提供低息貸款,加速設施冬棗的普及。